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头条热点 > 正文
    购物车
    0

    真肥卖不动,假肥却畅销,典型售假坑农骗术曝光!

    信息发布者:额敏县
    2019-09-12 23:03:46   转载

     对于今年的料肥市场,很多经销商都反映种类繁杂、价格混乱,真肥卖不上价,假肥销售却很猖獗。造成这种乱象的原因很多,小编汇总了部分比较典型的售假坑农案例,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村主任售卖假肥近10年?



    为谋私利,陕西省阎良区武屯镇任张村原村主任李某贩卖“氮钾核动力”牌假化肥已近10年。

    由于该假肥料使用需跟其他肥料混合使用,对农作物生产的影响很难察觉,其他村的村民发现猫腻,因担心打击报复选择沉默,加之相关监管部门的抽样检测工作“双随机”,即抽样类别随机、抽样品牌随机,导致该款假肥料屡次漏网,并在当地市场持续存活10年之久。

    该品牌肥料包装袋显示:这是一种高氮、高钾型的瓜果蔬菜专用肥,甚至打出“可创造高产经济效益之最……”的广告语,给人一种产品效果非常好的假象。打开该肥料包装,颗粒饱满、颜色鲜艳、质感十足,让人不得不相信“庄稼想长好,全程得靠它”。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今年5月份,经购买过该品牌化肥村民的联名反映后,相关监管部门紧急出动,查封了李某经销点该品牌全部肥料,并开始追根溯源查找上家。

    经查,该品牌生产方北京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并不存在,包装袋上所留“登记证号、执行标准、备案编号、生产厂址、联系方式”等,均为假信息。

    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该假品牌肥料的实际营养元素含量与包装袋上所标注的含量相差甚远。经陕西省产量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检测,“氮钾核动力”品牌肥料实际氮含量为1.6%,远远低于标注值“氮≥20%”。实际磷含量为0.2%,远远低于标注值“磷≥5%”;实际钾含量为2.4%,远远低于标注值“钾≥36%”;铜、铁、锰、锌、硼实际含量总和为0.0076%,更是远远低于标注值“铜、铁、锰、锌、硼等≥6%”……

    而就是这样的假肥料,当地周边几个村却用了近10年,据不完全统计,李某累计销售几十吨该品牌假肥料。村民党先生表示:“我用这种肥料七八年,每年10袋左右,直到2015年开始不用,因为发现单独使用没效果。”因村民购买时从未要求开相应票据,无法达成立案侦查的条件,相关监管部门只能对该品牌肥料进行查封,并处以相应的经济处罚。

    肥料骗术指数排行榜



    No.1

    农资忽悠团



    近年来,农村田间地头冒出许多所谓的科学施肥“讲师团”。他们借“讲师”名干“忽悠”事,向农民推销肥料,甚至“热心”帮农民施肥入地。但购买到手的肥料质量和推销样品相差甚远,造成不少农民上当受骗。

    案例:江苏省盱眙县旧铺镇某肥料企业组织“忽悠团”,开车到处找种田大户推销。韩某和另外4名村民在推销员推荐下廉价购买了18袋25%含量的复合肥。本以为捡到便宜,可回头查货时才发现上了当。购买的肥料与当时订货看到的样品完全不一样,其中12袋是掺了钾的脲胺,其余都是磷肥。这些产品且不论质量真伪,即使在当地农资市场直接购买,每袋的价格也便宜一半。韩某向当地农业执法大队、工商局等部门举报,据了解,这个“忽悠团”假借其他正规肥料厂家之名推销产品,仅盱眙县上当的就有800多人。

    No.2

    “黑”科技



    当前,具有差异化特征的新型肥料异军突起,成为市场宠儿。但有部分不法厂家披着新型肥料的外衣,将普通肥料标出“天价”,辅以虚假、“高大上”的“黑”科技宣传,恶意炒作概念,借助花样叠出的营销,引诱农民上当。

    案例:河南省郏县相关部门依法对王某团伙销售劣质肥料进行联合查处。经查,王某等人冒充内乡县某肥料企业人员,通过推销会等形式将号称“智能缓释”的肥料推销给农民,而实际只是普通的氯化铵肥料。

    氯化铵中氯离子含量较高,不宜在一些作物上施用,也不能在苗期大量施用。农民对这种所谓“智能缓释”肥料是什么并不了解,导致郏县157户农户错误施用,施肥农作物面积2286亩,受损面积412亩;林果施用面积69.2亩,受损面积68.1亩,农作物枯死导致直接经济损失60多万元。

    No.3

    以次充好



    有不法分子以价格低廉的化工原料或劣质矿石,生产假劣肥料,以赚取丰厚利润。这种假劣肥料施用到作物上,会给农民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案例:刘某看到老乡李某在山东某地注册了肥料厂,便找到李某合伙,在未经生产登记、许可以及检验的情况下,私自生产了10吨名为“管一季”的微量元素肥料。这些所谓的微量元素肥料,实际生产过程中加入了大量廉价的硫 酸钠、硫 酸铵和硫 酸镁,而外包装上却毫无警示。购买了这些肥料的农民在施用过程中,导致土壤局部盐分浓度过高,致使种植的大姜、大葱、芋头等作物减产、绝产,造成经济损失90多万元。

    No.4

    挂“洋”头



    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化,国外不少化肥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国内“洋”化肥琳琅满目。然而,有农民高价买了某些所谓“洋”化肥后,却大呼上当。原来,是不法厂家在挂“洋”头,卖假肥。

    案例:某地执法人员在市场抽查时,发现某品牌复合肥包装上,产地标为意大利,却又标注了国内的生产批号,还有一些肥料包装上标有“×国化肥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品牌授权”的字样。但当执法人员询问店家是否查证过厂家提供的相关授权文件时,店家却说没有。更有甚者,有些肥料包装上印着中文品牌和英文字母,酷似进口肥料包装,实际上是国产肥料穿上“洋装”,按进口肥料的价格卖,以牟取更大利润。

    来源:中国农资传媒

    声明:本公众号转载作品均会标注出处,内容仅供各位学习参考,若有原创感到侵权,烦请后台留言,收到后将第一时间删除转载内容。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